档案安全文化的内涵
档案安全文化是一个单位为了保证档案的安全而营造的全体档案工作者的档案安全保管与利用的观念、行为、环境和条件的总和。其范畴大致可分为4个方面,即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物态文化。
(一)安全观念文化
安全观念文化是指在一个单位的长期工作中形成的关于档案安全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安全观念文化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安全第一”的哲学观念,充分认识档案安全的价值。在各项工作中对造成档案破坏的一切可能始终保持着戒备和警觉,真正认识到安全是档案工作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把“安全第一”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二是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树立科学的安全态度。在任何活动开始之前,都应该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消除或降低发现的风险隐患。三是倡导“全员参与”的理念,切实履行自身的安全责任。安全不只是领导者的责任,也是中层管理者、基层执行者的责任,每一个方面出现了疏漏,安全隐患就有可能继续存在、继续发展,最后就有可能成为安全事故。四是注重“持续改进”的精神,持续增强安全意识。档案工作的对象、环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新的安全问题也会不断出现,只有不断地增强档案安全意识,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采取新措施,才能解决不断产生的新问题。五是坚持“诚信和透明”的宗旨,不断升华安全情感。维护档案安全是每一位档案工作者的重要职责,要把安全意识、安全措施贯彻落实到档案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在处理安全问题时,必须坦诚相待,不隐瞒事实真相,也不掩盖错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找到问题的根源,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安全行为文化
安全行为文化是指在一个单位之内,无论是决策者、管理者还是执行者,所有人员都重视并积极参与维护档案安全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安全行为文化强调的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安全意识,重点是不断提升档案法规的执行能力,使对档案法规的遵从成为每一位档案工作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行动自觉。建设档案安全行为文化,必须提高档案部门决策者的安全规划、安全管理能力,强化中层管理者承上启下的执行技能,提高基层员工以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为核心的安全素质,形成一个单位遵章守纪、行为规范,人机协调、操作高效,文明活动、身心健康的安全行为文化氛围。
(三)安全制度文化
安全制度文化是指一个单位关于档案安全的观念、行为规范、管理方式和实践活动的总和,其核心是通过制度化的手段,形成一种自觉遵守安全规则、积极参与安全管理、不断提高安全素质的良好氛围。安全制度文化建设一般包括制定有关档案安全的严格的安全法令、严谨的安全规程、系统的安全程序,以及确保其贯彻执行的教育培训、监督检查等各个方面。安全制度文化是保障档案安全的重要基石,通过严明的法律、明确的责任和规范的管理,使档案工作的每一个参与者都必须坚持制度至上,自觉地用制度指导、规范档案工作行为。坚持制度的刚性,使每一个人在制度面前的主观能动性少些、再少些。
(四)安全物态文化
确保档案安全,不能没有一定的设施设备。如保护档案不能没有档案库房,杀虫灭菌不能没有必要的消杀设施,保持合适的档案环境不能没有必要的温度湿度调节设备,确保档案不被偷盗、免于火灾,不能没有安防消防设备。安全物态文化就是要建设安全标准的档案工作环境,使其中的设施设备努力达到本质安全化的要求;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档案安全保护,提高档案安全管理水平;要完善档案保护、安防、消防设施,提高安全保管和监控水平;要加强安全检测检验,使档案工作的设施设备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实现从源头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总的来说,建设安全物态文化就是要通过改善物质环境、设备设施和工艺流程等硬件条件,以及提升员工安全意识、行为习惯和管理机制等软件条件,控制档案安全隐患,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档案安全保障环境。

摘自付华《安全:档案工作的生命线》,中国文史出版社2025年5月出版,“兰台之家”独家发行。
